[光明网]中科院科普志愿行走进宁夏 万余师生享受“科学盛宴”
作者 | 武玥彤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科普志愿行在宁夏银川市拉开序幕,来自中科院分布在全国4个省市8个研究院所和大学的24位专家分别走进银川市金凤三小、第六中学、第十三中学、九中阅海校区和唐徕回民中学,通过科普讲座、实物展示、互动实验、趣味游戏等多种形式,为当地师生带来了一场场科学盛宴。
学生体验履带式自主搬运小车的跟踪功能
参加本次科普志愿行的志愿者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自动化所、中科大、合肥物质院、计算机所、空天信息研究院所、软件所、苏州纳米所等国家重点科研单位。从无人驾驶、无人机、力学、人造太阳、算法与编程、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让中小学生过了一把“科学瘾”。
未来五天,志愿团队一行将深入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等5个地市的23所城区和农村中小学校,预计开展40余场科普报告,为当地万余名师生带来科学盛宴。
本次科普宁夏行的志愿者们包括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研究员和教授、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博士生,他们通过讲座授课、成果展示和实验互动,把知识融入生活,调动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最新科研成果。
人工智能:更智慧的出行:
在银川市第十三中学,来自自动化研究所的几位老师,以人工智能为主题,通过“探秘智能驾驶”,向同学们介绍无人驾驶技术中的“眼睛”、“大脑”和“手”。过程中,老师精心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带来了方向盘与脚踏板,让同学们现场开车,体验人工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异同,直观感受无人驾驶技术。通过“智慧交通系统”,为同学们演示蓝牙操作,在手机上编写APP软件,邀请场下同学参与控制车辆的运动方式,带领同学们体验未来交通的便捷性与自主性,感受了更智慧的未来出行。
“科技没有区域之分,更没有年龄之别,只要拥有一颗炽热的心,就能打破未知的壁垒。”学生们流露出对科技的热爱与渴望,感染了此行的志愿老师。
现场开车,体验无人驾驶
来自天空的“眼睛”:遥感技术
“地球上有什么丰富的资源?我们怎么探测到这些资源的?通过卫星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在唐徕回民中学,同学们积极地提出问题,来自空天信息研究院所的老师,通过一台地球仪,和一张张互动卡片,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遥感卫星及其技术。“卫星和飞机平台就像在天空中观测地球的‘眼睛’,可以运用比如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灾害监测、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各种领域。”老师介绍说。
中科院智能科普联盟给唐徕回中的留言
算法与编程:现场编写机器人
计算机所的几位老师通过“深度学习探秘”、“计算思维”和“手写神经网络”,现场向同学们教授计算机编程方法,让同学们自己编写人工智能程序。
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现场写出了一个能听懂话的智能灯,更神奇的是,同学们写出的智能灯还能产生一个机器人,通过和机器人的聊天就能让灯亮、灭、闪烁。同学们兴奋的欢呼雀跃,从孩子们的眼神和笑容中,更能看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写在脸上
纳米技术:不会湿的红领巾
在金凤三小,来自苏州纳米所的老师带来了神奇的纳米技术。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然启发中接触纳米技术,感知纳米的神奇。
课堂高潮之处就是互动实验环节了,当老师拿出一张红领巾,倒上水向同学们演示,“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这张红领巾可以把水接住而且不会湿,这就是纳米技术,大家可以来近距离看看这个神奇的现象!”学生们蜂拥而至,轻轻的触碰红领巾,观察水珠。“真的没有湿!”学生们惊讶的感叹道。
除此之外,老师还讲述了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真正展现了“小纳米撬动的大世界”。
学生好奇地看这张“不会湿的红领巾”
与此同时,还有“空中最强‘大脑’”——旋翼无人机,向同学们展示航空领域的前沿知识,带领同学们动手操作无人机的飞行与航拍;“‘人造太阳’照亮未来之路”,同学们通过了解等离子体与核聚变,增强环保意识和爱国精神;“侃成语,悟力学”利用孤掌难鸣等耳熟能详的成语,介绍了丰富有趣的力学知识……各主题科普讲座精彩纷呈,引来了满堂喝彩。
学生们举手欲欲跃试
中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联盟志愿服务队
中科院科普联盟志愿行活动可追溯于2015年,通过4年的科普志愿行活动,向云南,贵州,新疆,陕西等省市自治区的三十余所大中小学校带去了三十余项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志愿行活动在组织形式、受众对象、授课方式上形成了鲜明特色,也成为了社会公众了解最新科技进展、走近科学的重要渠道,同时更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